如帳棚的人生 楊炳宗長老
亞伯拉罕因著信,蒙召的時候就遵命出去,往將來要得為業的地方去;出去的時候,還不知往那裡去。他因著信,就在所應許之地作客,好像在異地居住帳棚,…。這些人都是存著信心死的,並沒有得著所應許的;卻從遠處望見,且歡喜迎接,又承認自己在世上是客旅,是寄居的。說這樣話的人是表明自己要找一個家鄉。他們若想念所離開的家鄉,還有可以回去的機會。他們卻羨慕一個更美的家鄉,就是在天上的。所以神被稱為他們的神,並不以為恥,因為他已經給他們預備了一座城。(希伯來書 11:8-16)
人生實沒有一樣是永遠的,一切都要過去,它們都像帳棚。人生每一個階段,每一經歷,每一景況,都像帳棚,都要過去。順景、逆景、成功、失敗、快樂、哀傷、青壯、耆老,都像帳棚,都要過去;即使我們的肉身,也像帳棚;如使徒保羅所說: “我們在這帳棚裏歎息,深想得那從天上來的房屋,好像穿上衣服。”(林後5:2)這一切都是要提醒我們在地上的一生只是過客,在這裏沒有永存的房屋。
以色列人出了埃及,必須經過曠野才可到達應許之地迦南,在曠野中居住的不是房屋,而是帳棚,因為曠野並不是他們的家,所以只用了輕便的帳棚在旅途中作臨時的居所。基督徒的人生就好像在曠野,因世界並不是人永遠的家,不是那應許的天家,只是邁向神所應許,那永遠的家必須路過之途。基督徒的人生在世上既然只是客旅、是過客,如帳棚一樣的人生,因一切都要過去,那麼就應輕步踏過,不要執著在世上的得失,經歷了美景良晨也不必過份留戀不捨,因知道這世界並不是我們永遠的家;但卻要知道,神容讓一切臨到,是要我們認定神和他必有更美的預備。
基督徒所仰望的是一個屬天更美的家,正如以色列的先祖亞伯拉罕,雖然身在應許之地,但因著信,他的信心跨越了地上的短暫,他仰望一個在天上更美永遠的家鄉,他認定自己只是在應許之地作客寄居,好像客旅在異地居住帳棚一樣。與其他以色列先祖一樣,他們憑著信心的眼睛已看見心所渴慕,這將來更美的家鄉,就是神為他們已預備了的一座城。
剛出生的嬰兒從不知道奶是否存在郤渴慕奶,嬰兒與生俱來的渴慕證實了奶的存在。人心裏亦有一與生俱來、這世界沒法填補的空虛,它渴慕著永恆和完美,是因為神把永生放在人心裏(傳3:11)。人心裏所渴慕的永恆和完美,因著信,證實了它們的存在;亦因著信,人的渴慕將被填滿。 “萬軍之耶和華啊,你的居所何等可愛!我羨慕渴想耶和華的院宇;我的心腸,我的肉體向永生神呼籲。” (詩84:1-2)
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,是未見之事的確據。(希伯來書11:1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