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德報怨,以愛維繫。 改編自:利未,曠野呼聲。
曾經有人問孔子,別人得罪我,我要“以德報怨”嗎?孔子反問道:以德報怨,何以報德?孔子認為:我以德待人,何人以德待我,說不定別人會恩將仇報、以怨報德呢?因此孔子主張“以直報怨,以德報德。”《論語·憲問》就是要用適當的行為報怨,那怎樣才叫適當的行為呢?就根據情勢、從心而為,不違心為直,你覺得該饒恕就報之以德,你若覺得該打擊就要堅決打擊,千萬不要委屈自己。孔子這樣的回答一定程度上顯出舊造生命的局限與枯乾,缺少的正是新造生命的寬廣與豐盛。 曾經彼得問過耶穌類似的問題,“我弟兄得罪我,我當饒恕他幾次呢,七次可以嗎?”耶穌的回答很直白,也異於孔子。“不是七次,乃是七十個七次。”(太18:21-22)耶穌的意思要以德報怨,且要持續地從心裡甘心情願地以德報怨,“完全的愛,完全的饒恕”。 孔子面對饒恕的困境是在於他的平面思維,但聖經確是立體思維:“我怎樣愛你們,你們也要怎樣相愛。”;“你們不饒恕人的過犯,你們的天父也必不饒恕你們的過犯。”;“你父在暗中察看,必然報答你。”這種立體思維為解決饒恕困境提供了靈性資源與心靈支撐。 看來聖經要求的不是以怨報怨,也不止於以直報怨,而是以德報怨,以愛維繫的待人處世方式。約瑟在榮登宰相時,也沒有對十多年前出賣他的兄弟報一箭之仇。相反他以寬宏、仁慈接納這些手足,他認識神的美意,他珍愛兄弟的生命,“本是同根生,相煎何太急”。 馬丁·路德·金在一篇題為“愛你的仇敵”的講道中提到,“恨人者與被恨者同受傷害”。 奥古斯丁曾說,“恨罪而愛罪人”。 你我的心牢打算讓自己和別人受這牢獄之苦要到幾時呢?何時釋放別人也拯救自己呢?你我打算除掉多少人而得後快呢?冤冤相報何時了。 從天上來的那位基督有話說,“我怎樣愛你們,你們也要怎樣彼此相愛。”(約13:34)“你們不饒恕人的過犯,你們的天父也必不饒恕你們的過犯。”(太6:15)